“行走的課堂讓草原兒女開闊了視野,更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青春血脈。”“居庸關長城的磚縫里,藏著各民族共同守護家園的故事。”日前,中關村豐臺園企業斯瑪特教育集團(以下簡稱“斯瑪特”)通過“京蒙同心·共鑄華魂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行動,已累計組織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千余名學生走進豐臺、走進北京,在行走的課堂中厚植家國情懷,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。
記者了解到,豐臺區依托古都文化、紅色文化、創新文化資源,打造“古都文化+花園城市”研學品牌。引導斯瑪特積極推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研學活動,組織興安盟多民族學生赴北京體驗古都文化、京味文化、紅色文化、歷史文化等主題研學活動,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融合,進一步激發愛國情懷,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同。
2024年4月,豐臺與扎賚特旗兩地聯合豐臺區發展伙伴鏈長單位斯瑪特,創新京蒙協作研學項目,率先探索出以旅游研學為載體的協作新模式,為扎賚特旗研學產業注入新活力。項目啟動以來,先后組織北京學生赴扎賚特旗體驗草原文化、農耕文明,同時邀請興安盟學生走進北京感受古都底蘊,形成“手拉手、心連心”的長效交流機制,實現“首都學生走出去,邊疆孩子引進來”的雙向互動。斯瑪特京蒙研學項目因精準對接育人需求、創新實踐模式,被評價為“深化民族團結教育的標桿案例”。
“2024年我們依托京蒙協作機制在興安盟打造的‘山河追光,北疆筑夢’主題研學線路,成功入選北京市首批‘融鑄式’研學精品線路,獲得北京市各區教委及學校的高度認可。2025年是北京市教育支援合作工作向‘融鑄式’轉型升級的開局之年,首都資源豐富,我們就嘗試在首都打造‘融鑄式’線路,開啟首都‘融鑄式’研學之旅。”斯瑪特創始人武志告訴記者。
翻開嶄新的研學手冊,豐富的行程勾勒出一幅立體的“愛國教育地圖”。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,泛黃的典籍訴說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歷史;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上,整齊的步伐與嘹亮的國歌讓“我是中國人”的自豪感油然而生;故宮博物院的紅墻黃瓦間,孩子們讀懂了中華文明的兼容并蓄。
“在北京研學項目中,我們特意串聯豐臺區紅色文化集中連片區域,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厚植愛國情懷,讓草原兒女在觸摸歷史、感知文化中,深刻理解‘中華民族一家親’的內涵。”武志說,“融鑄式”研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,通過跨區域教育資源流動、學生成長共同體構建及多元文化交融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課”。
在北京研學活動期間,斯瑪特組織同學們前往北京汽車博物館、麗澤SOHO、清華大學、居庸關長城、天安門廣場、故宮博物院等地進行現場研學,深入體驗北京的文化內涵、歷史底蘊及人文魅力,感受祖國的繁榮與富強。從首批155名扎賚特旗“京蒙協作小使者”走進北京,到如今千余名青少年接續啟程,這場跨越長城內外的“成長之約”,已成為京蒙兩地文化共融、教育互通的生動實踐。
研學不僅有歷史的厚度,更有時代的溫度。鳥巢、水立方里,冰壺體驗讓草原孩子感受奧運精神與科技魅力;中國人民大學的音樂廳內,中提琴演奏與蒙古族舞蹈《白馬》同臺亮相,中西藝術碰撞出文化互鑒的火花;高校校園里,學長們的勵志故事點燃了孩子們的求學夢想。
音德爾第六中學學生李晨的手機里,存著136張研學照片,從盧溝橋的彈坑到抗戰雕塑園的雕像,每一處都讓他對“家國”二字有了更深理解。在民族文化宮、蒙藏學校舊址,孩子們在文物與史料中探尋民族交融的軌跡,明白“我們是休戚與共的一家人”。
“家鄉因京蒙協作變得更美,現在我又能走進北京,這份情誼比草原的哈達還珍貴。”韓思瑩的話道出了千余名學子的心聲。在宛平城,她輕輕撫摸城門樓的磚石,與同伴合影留念——這里不僅是她“圓夢”的地方,更是理解“共同成長”的課堂。
“1000名學子不是終點,而是新起點。”豐臺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京蒙協作研學項目已成為兩地教育文化交流的“黃金通道”。斯瑪特以研學為紐帶,不僅盤活了扎賚特旗文旅資源,更搭建起長效交流平臺,讓“共鑄華魂”從理念變為生動實踐。
斯瑪特的實踐證明,研學不僅是行走的課堂,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。期待這一模式在更多地區落地生根,讓民族團結之花在祖國各地綻放。
來源《豐臺時報》
記者 趙智和
圖片由斯瑪特提供